0532-85850312
经常看到有人对中式持怀疑态度。
照搬传统太生硬古板;现有的中式又太现代;更别提那些只有一点中式元素的混搭了,好像中式根本就不适合现代的高楼大厦一样。
虽然表面上看也有点道理,但其实这是走入了一个认知的误区。中国的传统的确非常美,独具特色和魅力,我们喜欢并为之自豪是必然的。但它们不再普适于如今的时代,也是客观的事实,以前的美丽已经永远回不去了,一个时代的美只能属于一个时代。我们应该向前看,并创造出一种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美。
在网上看到一句话:符号是最下等的,气质和精神才是值得追求的。感觉很有道理,意思就是透过表象看本质,本质才是最关键,最内核的东西。
这种文化的烙印,才是可以不断传承,不断创新的。
话说回来,中式建筑、中式装修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又是什么呢?其实也不难分析,在我们身上,其实有一种身为中国人就会懂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,“阴阳学说”思想,“和谐”的人文理念,“中”及“中庸”执着,对美好事物的期盼,对自然的敬畏等等。
一、中式和建筑
在咱们中国古代,装修和建筑是不能分开的,这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有中式的神韵。
中式的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的,即便房子里空空如也,但有了那些门、窗、梁、柱,我们就能感受到中式的风韵和气度,感受到那份独具特色的中式古典美。
比如安缦在中国开的几家中式酒店,法云安缦建立在整个古村落建筑里,颐和安缦则选择了颐和园旁边的四合院落里,为的就是那一份建筑的原汁原味。
如果家具不变,只是把房子换成现代的高楼大厦,那室内的古朴而中式氛围绝对要消失掉一半。
当然,如今的城市不再有以前的老房子,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住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“钢筋水泥盒子”里,这是时代的必然结果。但也并不妨碍我们追求中式的美。
因为中式一直都是在变化的,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会不断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,比如以前是席地而坐;后来胡床、交椅传入中国,咱们就慢慢地不爱坐地上了,改坐椅凳;再后来西方的沙发传入,咱们又爱上了舒适的沙发……
房子、家具的形式和材质在变,但中国文化的风韵和气度不应改变。如果你想装中式,那么就应该先去多看看咱们经典的古建筑,其实来源有很多,而且不同的地域风格特色也是不同的。
比如北方的四合院,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,徽派建筑,南方的围楼雕镂,还有古老的佛寺,各处的园林,名人的故居……全都是我们灵感的素材。
二、中式与意境
没错,中式是非常讲究意境的。意境是一种生活态度,也是一种审美,一种文化气质。总的来说,中式风格会让时间放慢,它的安静,更容易让人把心沉静下来。
从意境出发的话,就让我们在装修的时候有了广阔的发挥空间,而不是局限于“仿古”,甚至钻入了“照搬古代家具、格局、材质等”的牛角尖里出不来。
意境的内容非常广泛,或清新脱俗,或古典雅致,或禅意深远,或隽秀清奇,或纯朴自然,或威严大气……都是咱们的传统文化里的意境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可以取用的素材真的太多太多了。
如果觉得无从下手,那么不妨去看看一些古人描写生活的书,比如明代高濂的《遵生八笺》,文震亨的《长物志》,清代李渔的《闲情偶寄》,沈复的《浮生六记》。
这些“闲书”脱离了正经晦涩的经书形式,大多是日常生活和个人的精神世界,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物质生活,更体现了他们的文化情怀。
那份对生活的态度,对生活的理解,还是值得一看的。当你选定了喜欢的意境,那才是真正的定好了装修风格和主题,然后照着你想要的那种氛围去一点一点填充你家就好。
三、中式设计要点
长期以来,中国古代遵循“丹漆不文,白玉不雕,宝珠不饰,何也?质有余者不受饰也,至质至美”的艺术传统。这一点在玉文化,瓷文化上体现很多。
刨开清代家具的土豪式风格,中国古代的审美其实大致上是一脉相承的,器物的造型淳朴清雅,气韵生动,不重雕饰,强调天然材质的审美格调,体现在不同的器物上,正是这种统一,所以才会有协调和风雅的中华文明。
归结起来,也就是以下3点:
1.形态上靠近雅致;
2.材质上靠近自然;
3.颜色上强调和谐。
器物有形,款式的设计从第一眼就决定了它的风格流派。比如下面两个书架。同样是简约的书架,现代款简洁明了,没有丝毫多余;中式款同样简洁,但在细节上多了一点线条,四面立柱采用了圆材。
说起来好像差不多,可前者除了简洁之外,几乎没有什么内涵了,而后者则有精致、低调、雅致的观感,这就是细节。
同时中式家具在材质上的也靠近自然,不饰雕琢,淳朴感和亲切感就超出其他风格一大截,看起来很舒服。
▲明末清初 黄花梨 无束腰禅榻
从以上经典的家具里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“圆润”。细圆材的反复出现,看起来真的特别舒服。
而色彩方面,还是那句话,中式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颜色禁忌,所求不过是“和谐”二字。